2017年注定中國半導體製造業不會平靜
。新年伊始
,晶圓產線新建
、擴產計劃的消息紛至遝來
。
2月6日SK海力士宣布投資36億美元在江蘇無錫啟動第二工廠計劃;2月10日格芯宣布投資百億美元在成都建設12寸產線;2月12日紫光宣布在南京建設半導體產業基地
,總投資300億美元;三星宣布西安二期擴產計劃
。連同2016年開工建設的長江存儲
、台積電南京
、華力微二期
、晉江晉華集成
、中芯國際北京B3
、中芯國際上海
、中芯國際深圳等眾多12寸產線;在新建擴產計劃宣布的同時
,廈門聯芯12寸於2016年11月試產後
,今年將加速量產
,合肥晶合12寸也將於2017年6月投產
,淮安德科碼12寸也將於2017年8月投產
。
中國晶圓製造一派“芯芯向榮”的局麵
。下麵筆者將為您分析國內晶圓製造的情況
,到底是“芯芯向榮”還是“芯芯向戎”
。
一
、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現狀
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(以下簡稱“大基金”)的建立和社會資本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
,我國半導體產業迎來了新一輪的調整發展
,芯片設計和半導體製造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
,半導體製造業產值首次超過1000億元大關
。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
,2016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營收1126.9億元
,同比增長25.1%
,原因是國內芯片生產線滿產以及擴產的帶動
。2012-2016年中國半導體製造業中
,每年的增長幅度都在23%以上(見圖1)
。
圖1
:中國2012-2016年半導體製造業情況
由圖2可以看出
,2015年中國半導體製造業前十大的營收總和是633.2億元
,占半導體製造業總營收的70%多
。
其中內外資公司各占一半
,五家外資公司的營收是355.50億元
,五家內資公司的營收是277.7億元
。
其中五家IDM公司合計總營收是363.6億元
,三星
、SK海力士和英特爾都是大型IDM外資在中國開辦的生產廠
,2015年三家總營收293.8億元
,占前十大的近一半
,占中國晶圓製造業總營收的三分之一
。華潤微電子和西安微電子所都是國內的IDM企業
,這兩家的營收中包括封測業收入
,合計營收69.8億元
。
圖2
:中國晶圓製造業前十大情況
由圖2可知
,五家純代工公司合計總營收269.6億元
,台積電以及和艦科技是外資企業
,兩家合計61.7億元
,內資代工公司中芯國際
、華虹宏力和華力微三家合計營收隻有207.9億元
。
三星
、SK海力士
、英特爾三家共計4條12寸產線都是按母公司合約進行生產內存芯片和芯片組芯片
,合計產能為330K
,占有總體12寸產能的62%以上;而8寸中
,德州儀器和中車時代的6萬片8寸產能都是按母公司合約進行生產
,這些都不對外提供代工服務
。
二
、中國半導體製造產能分析
根據筆者統計
,詳見圖3
,中國現有量產的12寸製造線11條
,12寸設計產能累計為540K;現有量產的8寸晶圓製造線18條
,8寸產能累計為671K
。以此計算
,中國半導體製造產能高達840K約當12寸產能
。
圖3
:中國現有12寸及8寸晶圓製造產線情況(不包含獨立的MEMS產線)
三
、中國晶圓代工業現狀
2016年底中國晶圓代工設計產能包括12寸210K
,8寸產能611K
,總體合計482K約當12寸產能
。
2016中國本土晶圓代工業者中芯國際
、華力微
、武漢新芯的12寸設計產能合計為160K
。然實際產量是134K
。8寸設計產能合計為446K
,然實際產量是430K;中國內資代工產能合計350K
。
但是我們要注意到
,雖然
,我國晶圓代工產能有350K
,但是先進產能與海外還有有相當的差距
。
2016年中芯國際的65納米以下工藝營收占總營收44.6%;28nm Poly工藝已經穩定量產
,產能爬坡迅速
,第4季28nm工藝營收占到公司總營收的3.5%
,全年28nm工藝營收占到公司總營收的1.6%
,預計2017年將有可能達到7-9%
。在28nm取得突破的同時
,14nm還在緊張研發中
。客戶主要是高通公司
,主要工藝是28nm Poly
。28nm HKMG工藝2016年底流片成功。
四
、中國IC設計業能支撐中國晶圓代工製造業嗎?
中國整機係統公司崛起迅速
,“本土化戰略開始突顯
。從2011年開始
,受益於下遊整機市場的興起,本土的設計企業開始迅速崛起
,增速遠大於全球設計公司的CAGR(年均複合增長率)
。從表4可以看到
,2011年中國IC設計業總營收為526.40億元
,到2016年為1644.30億元
,2016年是2011年的3倍多
,CAGR是20.91%
,而全球設計業的CAGR僅為3%左右
。
在中國設計公司快速增長的過程中
,國內的晶圓代工公司自然享受成長紅利
,我們看到從2011-2016年裏
,伴隨著設計企業的崛起
,中芯國際
、華力微
、華虹宏力的營收也是成長迅速
。2016年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都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
,這和中國的設計公司快速增長息息相關
。
圖4:中國2011-2016年IC設計業發展情況
根據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的報告
,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有一半的收入來自國內客戶
。
中國IC設計業的產值是1644.3億元
,假定一半在國內生產
,假設芯片設計公司的毛利為40%
,則晶圓製造業產值為588億元(約合92億美元),如果每片12寸晶圓的價格為2500美元
,需要的年產能是3660K片12寸晶圓
,則每月是305K片12寸晶圓
,如果以90%產能利用率計算
,則每月產能為340K片12寸晶圓產能
。(台積電是3070美元每片12寸晶圓價格
,由於2016年台積電的工藝中28/20/16nm營收占總營收的33%,20/16nm的工藝價格相對更高
,所以我們取每片12寸晶圓的價格為2500美元)
。
如此看來
,國內目前晶圓代工產能不足以支持中國IC設計業的發展
。
五
、中國需要多少晶圓產能
2016年
,預估中國本地市場消耗1000億美元半導體產品
,由於CPU
、內存芯片
、高速高精度AD/DA芯片
、高端FPGA芯片和大功率IGBT器件為主要的功率器件為重中之重
,約占消耗額的4成
,這一部分目前國內沒有能力生產
。國內設計的集成電路至少有一半是在國內消耗
,這大約占一成
。
假定消耗額中剩餘的500億美元都在國內生產
,假設芯片設計公司的毛利為40%
,則晶圓製造業產值為358億美元
,如果每個12寸晶圓的價格為2500美元
,需要的年產能是14320K個12寸晶圓
,則每月是1190K個12寸晶圓
,如果以90%產能利用率計算
,則每月產能為1320K的12寸晶圓產能
。缺口大約是每月1000K的12寸晶圓產能
。
當然每月1000K的12寸晶圓產能是理論上的缺口
,實際上缺口是沒有這麽多的
,因為國內還有100多條6寸以下的晶圓產線
,估算實際缺口約800K每月約當12寸晶圓產能
。假定新建12寸產線月產能達到50K
,則還需要建設16條月產50K的12寸產線
。
據筆者統計在建和擬建的12寸產線產線情況(見表5和表6)
,從表5來看
,中國目前在建的12寸產線有11條
,將每月貢獻580K的12寸產能(包括存儲器產能240K/月)
。從表6來看
,中國目前擬建的12寸產線有10條
,將每月貢獻500K的12寸產能
。如果所有在建和擬建的12寸產線的產能都如期開出
,則2020年中國將新增每月12寸晶圓1000K
。
圖5
:中國在建12寸晶圓製造產線情況
圖6
:中國擬建12寸晶圓製造產線情況
六
、“兩頭在外”的困境如何破局
中國晶圓代工產能缺口不僅僅隻是建設幾個FAB就可以彌補的
。而且建設FAB也不是肯堆錢就行
,即使FAB廠房建好
,設備在哪裏?運營團隊在哪裏?客戶在哪裏?
01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多個場合表示
,國家為什麽要頒布推進綱要?首先是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
。國家戰略發展中所依靠的一些核心的芯片
,我們基本上都依賴國外
。其次
,解決產業發展“兩頭在外”的現象。也就是說
,我們的設計企業
,加工在外;製造企業
,設計在外
。
那麽問題來了?核心的芯片就是CPU
、內存芯片
、高速高精度AD/DA芯片
、高端FPGA芯片和IGBT等
。這些不是簡單建幾個FAB就可以生產
,這些都需要更先進的工藝技術
。
為了破局“兩頭在外”的困境
,我們必須有更先進的工藝來支撐
。
目前中芯國際和華力微的28nm工藝都於2015年下半年成功試產
,還處在小規模量產階段
,還隻是28nm Poly
。而28nm HKMG僅僅隻是試製成功
,離量產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
。
中芯國際12寸晶圓代工工藝主要是65/55nm
、45/40nm兩大工藝節點
,合計占公司總營收43%
,公司CEO邱慈雲表示28nm的營收在2017年將占公司總營收的7-9%
。
中芯國際將跳過20nm製程
,直接進入14nm FinFET工藝製程
,這將對中芯國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
。FinFET和Bulk CMOS工藝是完全不同的
,Bulk CMOS是平麵工藝
,FinFET是立體工藝
。
華力微在攻關28nm
、14nm工藝的同時
,也在評估FD-SOI技術
,希望憑借其低成本優勢和FinFET技術展開競爭
。
其時在SOI方麵國內已經進行了布局
。材料方麵
,2015年上海新傲科技已開始生產SOI工藝的200毫米晶圓
,引入的是法國Soitec公司獨有的Smart Cut技術
。
有工藝專家表示
,雖然SOI工藝錯過成為主流技術的機會
,無法與FinFET爭奪主流地位
,也不會取代FinFET
。但可以進行差異化競爭
,不和FinFET拚性能
,但可以在合適的領域拚性價比
,比如RF
、嵌入式MARM
、低功耗
。
所以華力微未來上馬FD-SOI工藝技術
,不失為一條捷徑
。
七
、小結
1
、中國是需要建FAB
,但是我們的設備材料產業要跟上
,我們不能依靠美歐日的設備材料公司提供
,一旦有情況發生
,將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
。讓人欣慰的是
,在02重大專項支持下
,我國的設備材料產業取得了喜人的進步
,刻蝕機
、氧化機
、薄膜、光刻
、離子注入等設備成功替代國外廠商同類產品
,進入中芯國際
。同時隨著國產設備大量投入使用
,將使得我國芯片製造的設備采購成本降低
。
2
、在12寸及尖端先進工藝方麵
,國家必須砸入重金進行持續支持
,FinFET和SOI同時攻關
,緊跟國際先進技術
,不要妄想彎道超車
,彎道超車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
。我們隻要跟住對手
,不要再次拉大差距
,迫使對手忙中出錯
,直線超車又快又安全
。
3
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
。除了在大學進行培養外
,還應該在中芯國際
、華力微、華虹宏力等公司加大梯隊人才培養
,要讓中芯國際
、華力微
、華虹宏力成為我國晶圓製造業的黃埔軍校
。隻要黃埔軍校真正發揮作用
,中國的晶圓製造的運營團隊就不再需要花費3倍高價去台灣
、美國等地區挖人了。
4
、中央政府對晶圓製造要有合理的布局
,同時對地方政府的不規範行為應該進行遏製
。地方政府不能給予外資晶圓製造以超國民待遇
,以免與內資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環境
。